【编者按】当作者姜晓洁写下 “您教育的学生长大了”,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个女孩的蜕变,更是千万个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年轻人的缩影:母校给予的不只是知识,更是面对世界的底气,是让孤独开出花的勇气,是让情谊跨越高山的温度。校庆将至,这封写给母校的信,是一份答卷,也是一声告白。愿所有曾在校园里留下足迹的人,都能在回望时看见:那些在青春里播下的种子,早已在岁月里长成了可以遮风挡雨的树。
作者:2014级会计28班 姜晓洁
现任:潍坊市东明学校任数学教师一职
算起来,从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毕业已经七年了。总觉得 “毕业” 还是刚发生的事——仿佛前一秒还踩着晨光走在商务的林荫道上,下一秒就站在了如今的讲台前。那个曾经攥着课本会紧张、面对选择会迷茫的女大学生,现在已经能稳稳地握着粉笔,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大学那两年,是我人生里第一个清晰的 “成长坐标”。从前我做什么都习惯依赖别人,连去食堂都想拉着同学同行。可在商务的日子里,我慢慢学会了和自己相处:一个人抱着会计课本泡图书馆,一个人端着餐盘找座位,甚至会在晚自习后绕去操场,一个人跑上几圈。风掠过耳际时,孤独是真的,但心里慢慢攒起的笃定也是真的。
后来才懂,那些 “一个人” 的时光,其实是命运悄悄埋下的伏笔。决定走考编路时,大学图书馆的灯光成了最暖的依靠——整整半年,除了必要的作息,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交给了那里。初级会计证、教师资格证,一本本证书攒起来的重量,恰好接住了后来的机遇。原来所谓 “成长”,就是把当年的孤独,熬成了后来的底气。
当然,大学从不只有 “一个人” 的时刻。那些并肩走过的朋友,是藏在时光里的糖。
大学时宿舍的我们
2023年10月聚首的我们
好友修修现在在青岛工作,离我不过半小时车程。我们总说要把 “共同打卡” 的清单拉长——她爬过的两座山:烟台昆嵛山的云雾里有我们的笑声,丽江玉龙雪山的经幡上有我们的约定,接下来还要一起去看更多山海。
![]() | ![]() |
还有辉辉,如今已经成了被小家庭宠爱的姑娘。我成为老师的那一天,她比我还激动,在同学群里一遍遍说 “我朋友太厉害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骄傲。这样的情谊从校园延续到现在,就像春天种下的花,不知不觉已经开了七年。
总想起会计28班的实训室,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账本上,刘俚燕老师握着笔教我们做实操的样子。她是我在大学最想靠近的人——永远精力充沛,讲课时眼睛发亮,总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努力会有回响”。前段时间冒昧找她帮忙,本怕她早已不记得我这个学生,可电话里的声音还是那么热情,像当年在教室门口喊我们 “快进班” 时一样。原来有些温暖从不会被时间冲淡,就像实训室里的算盘声,现在想起来还很清晰。
常常会对着学生们想起当年的自己,可站在讲台上才明白,商务教我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踏实”二字:就像当年在图书馆一页页啃书,现在也要一笔一画教学生;就像刘老师说的 “做事要稳”,现在面对学生的问题,也会耐心到他们完全听懂为止。
母校要50周年校庆了。写下这些的时候,突然想对母校说:您当年那个总在图书馆角落背书的学生,现在也能站在讲台上发光了。她会带着您教的 “踏实” 继续走下去,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忆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看今朝,厚德载物,更续辉煌誉五洲。” 这句贺词里,藏着所有商务学子的心意——就像树叶永远记得根的方向,我们走到哪里,都带着母校的印记。
等校庆的时候,一定回去看看。看看图书馆的灯还亮到几点,看看实训室的算盘有没有换新,再跟您说一句:我们,回来了。(撰稿:姜晓洁 审核: 杜林梓 孙芹宝 值班审核: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