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母校故事 >>  正文

我的母校故事 | 烟台粮校,我永恒的心灵暖港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07 20:47
|

本站讯 今日的母校故事,是来自校友赵加荀的深情回溯,回溯他与母校的过往点滴,静心细品其作品,那份独属于粮校人的(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前身山东省烟台粮食学校)善良、聪慧与感恩之心,尽显其中描绘的师生情、同窗谊,质朴纯粹,让人数度动容落泪。

△2025年3月8日学校党委副书记张越为日照校友联谊会会长、名誉会长颁发证书 右一为作者

赵加荀,笔名赵石,男,1965年10月出生,日照市岚山区人,烟台粮校八三级会统一班学生,本科学历,会计师,中共党员。

1985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任日照市河山粮油管理所主管会计,日照市粮油食品厂主管会计、副厂长,岚山区粮食局财会科科长,日照安东工贸集团总经理,日照东辰企业集团副总经理、党委书记。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日照校友联谊会名誉会长,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日照市作协第三届主席团成员,日照市岚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涛雒镇志》执行副主编。

先后被评为日照市会计先进个人、山东省粮食财会先进工作者、山东省粮食系统先进个人。著有《追逐太阳——从孤儿到CEO》《暗涌》《绝对控股》《交锋》等七部长篇小说,有三部作品获日照文艺奖,作品被日照市图书馆和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另有一部作品获日照市重点文艺作品扶持项目。

烟台粮校,我永恒的心灵暖港

时光仿若白驹过隙,匆匆而逝,一晃我从山东烟台粮食学校毕业竟已四十载。

四十年来,无论岁月的洪流如何奔涌,无论世事怎样变迁,每当我的思绪触及母校,一股炽热的暖流总会刹那间流遍全身。

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那些曾经经历的点点滴滴,非但没有在记忆中淡去,反而如陈酿的美酒,在岁月的窖藏下愈发香醇、愈发珍贵,愈发清晰地镌刻在我的灵魂深处。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

1983年,过完中秋节,我满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带着山东省烟台粮食中等专业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学校的求学之路。从日照县汾水汽车站乘坐客车,一路颠簸辗转,仿佛是命运在考验我的决心。

傍晚时分,我终于赶到了高密火车站,随后登上了前往烟台火车站的绿皮火车。火车在夜色中缓缓前行,窗外是无尽的漆黑,偶尔闪烁而过的灯火,如同我心中那微弱却又倔强的希望。

彼时的我,满心都是对未知前路的忧虑,担心深夜抵达烟台后,不知该如何前往学校报到,那种孤独与无助,如同黑夜一般将我笼罩。

可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烟台火车站出站口时,眼前的一幕却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瞬间驱散了我心中所有的阴霾。

只听见高音喇叭里清晰地喊着:“烟台粮校的新生,到这边集合。”一辆挂着“烟台粮校欢迎新生报到”横幅的大巴稳稳地停在出站口正前方,一群老师和学长们正忙碌而有序地穿梭其中。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眼眶瞬间湿润,脚步不由自主地快步奔向接站处。

老师和学长们热情地迎上来,那一张张真诚的笑脸、一句句关切的话语,让我原本忐忑不安的心瞬间安定下来,随后,我被他们送上了前往学校的大巴。

大巴车缓缓停下,停在了学校教学楼前的广场上。我刚一下车,就听到一位操着浓郁胶东口音的大帅哥高声喊道:“会统一班的到我这里来。”

我赶忙快步上前,表明自己正是会统一班的新生。这位老师,便是王建文老师。

王老师亲切地自我介绍后,便带着两位学长主动帮我提起沉重的行李,一路引领着我来到宿舍,直至帮我妥善安顿好一切,才转身离开。

在那个略带凉意的秋夜,烟台粮校对于新生细致入微、体贴周到的安排,让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异乡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这份温暖,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直直地照进了我的心底。

“命运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以惊喜。”

然而,在来学校报到的这段日子里,我的内心始终被两个沉甸甸的顾虑所困扰:

其一,我自幼体弱多病,患有严重的气管炎,身体极为孱弱,一旦不慎受凉感冒,气管炎便会复发,痛苦不堪。我满心担忧,害怕学校复查身体时,会因为我的健康问题将我退学,那将意味着我好不容易得来的求学机会将化为泡影。

其二,我一岁丧母,三岁丧父,十二岁之前,祖父、祖母又相继离世,从此,我与姐姐在这世间相依为命,家庭贫困,根本无力缴纳学费。第一个学期的学费是村委和亲友们资助的,以后的学费还没有着落。

我不知道学校是否能够给予我减免学费的帮助,倘若不能,我真的不知道该去哪里筹措这笔对我而言堪称天文数字的费用。

由于自幼成长的家庭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我性格内向且自卑,即便心中忧虑如麻,满心愁苦,却始终不敢主动向王建文老师倾诉这些困扰。

但命运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以惊喜。

开学的第二天,王老师就把我叫到了办公室。他见我局促不安、紧张得手足无措的模样,脸上立刻浮现出和蔼的笑容,轻声说道,他是本校往届毕业生留校任教的,和我的年龄相差并不大,让我不必如此拘谨。

几句贴心又温暖的话语,如同神奇的魔法,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原本紧绷的心弦稍稍放松了些。

在交谈中,王老师敏锐地察觉到了我的顾虑,他耐心地安慰我,只要没有重大传染病,就不会被退学,让我不必为此忧心忡忡。

他还告诉我,他从我的档案里了解到了我的家庭情况,会即刻向学校领导如实汇报,尽力帮我减免学费,并申请救助金,让我写一份申请。

此外,他还贴心地提醒我,假期可以选择留校护校,不仅能锻炼自己,还有补贴,这样一来,生活费基本就能有着落了。

听到这些,我内心的欣喜如决堤的洪水,难以抑制,激动得甚至匆忙跑回教室写申请,连一句诚挚的谢谢都忘了对王老师说。

申请上报后不久,学校便迅速做出了回应,减免了我的学费,并且每月还给我发放6元助学金。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十几块钱,这笔助学金和每个季度的奖学金,如同一场及时雨,让我的生活基本有了保障。

初入烟台粮校,我便受到了如此无微不至、雪中送炭般的关怀,对于自幼缺失母爱的我来说,这种温暖,就如同母亲那温柔的怀抱,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心与慰藉。

△图为作者在校期间在教学楼前留影

“世间的母亲,又怎会去计较儿子的幼稚、任性和过错呢?”

时光匆匆,一个学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放寒假前,王老师告知我,已经安排好了我留校护校勤工俭学,我欣然应允。

可当我看到日照的老乡们兴高采烈地整理行李,满心欢喜地准备回家时,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瞬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我第一次远离家乡,在外度过了漫长的半年时光,怎能不想念家中相依为命的姐姐,不想念那熟悉的故土?

学长老乡看出了我情绪的低落,热心地鼓动我去找王老师辞掉护校工作,回家过年。

我犹豫不决,在他的带领下,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王老师面前。

那一刻,我满面羞愧,头低得恨不得埋进土里,双手不停地搓着衣襟,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王老师似乎早已洞悉了我的心思,亲切地轻声问我是不是想家了,我只轻轻“嗯”了一声,眼泪便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

王老师见状,毫不犹豫地说会和学校领导汇报,找人替我,让我安心回家陪姐姐过年。

就这样,我和老乡们一同踏上了返乡的旅程。但在高兴之余,我的心中却始终萦绕着一丝担忧,担心自己这次临阵脱逃的行为,会让王老师和学校对我产生不好的看法。

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不过是庸人自扰。

学校待我如同亲人一般,世间的母亲,又怎会去计较儿子的幼稚、任性和过错呢?

△1985年春烟台粮食学校日照乡友会合影留念 后排左一为作者

“他的每一句话,都如同重锤,敲打着我的心,让我羞愧不已。”

这种深切的感受,在我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后,变得愈发刻骨铭心,如同烙印一般深深镌刻在我的生命里。

1984年5月,粮校和烟台其他几所中专学校联合举办春季运动会。

运动会结束的那天上午,或许是因为过度劳累,又或许是因为天气变化,作为啦啦队一员的我不慎受凉感冒,回到宿舍后便一头栽倒在床上,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等我再次恢复意识时,发现自己已然躺在了医院的病房里,王老师和同学们正焦急地围在我的床前。

原来,我睡下不久便发起了高烧,整个人陷入昏迷,说起了胡话。

同宿舍的同学发现情况不妙,心急如焚,赶忙将我送到了位于学校西边一公里远的世回尧医院。

彼时的我,高烧已达39.5度,整个人处于休克状态,肺部被严重感染,甚至烧出了一个大窟窿。

接诊医生王惠民严肃地说,再晚送来十分钟,我可能就没救了,随后立刻将我送进急救室进行全力抢救。

王老师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他焦急地要求医院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并且坚定地表示费用由学校承担。

在我昏睡的这一天一夜里,王老师和同学们始终不离不弃,轮流守在病床前,时刻关注着我的病情。

当我终于苏醒过来,看着王老师疲惫的面容和同学们关切的眼神,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沉甸甸的,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不治之症,同时我又为治疗费用发愁。

王老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温和地告诉我,只是感冒引发的肺炎,很好治疗,让我保持乐观的心态,安心养病,让我不必为治疗费用担心,一切都由学校解决。

听到这些,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既安心又感动,眼眶再次湿润。

可第二天,在病房里,我从两位病友的聊天中听到,急性肺炎其实很难治愈。

他们说,有个小女孩也曾躺在我这张病床上,虽然当时抢救了过来,但后来病情复发,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就在我来医院的前一天,被无奈地抬走了。

听到这些,我只觉得头皮发麻,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心情瞬间跌入了谷底,整个世界在我眼中仿佛都变得灰暗无光。

同学们来看望我时,我满心都是绝望与恐惧,对他们也变得爱搭不理。

王老师得知情况后,心急如焚,立刻赶到医院。

他坐在我的床边,语重心长地鼓励我,让我明白学校领导和全体同学都在时刻关心着我,大家都对我充满了信心,希望我能鼓起勇气,树立信心战胜病魔。

他的每一句话,都如同重锤,敲打着我的心,让我羞愧不已。

是啊,我怎能如此轻易地丧失信心?

只有心怀信心,才有可能战胜病魔,若就这样放弃,我如何对得起我早逝的亲人,如何对得起家中牵挂我的亲友,如何对得起关爱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又如何对得起自己曾经的理想与抱负!

在王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我重新燃起了战胜病魔的斗志,开始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我经常帮着护士打扫房间,还给病友们讲故事、说笑话,医护人员和病友们纷纷为我点赞,王惠民大夫对我更是称赞有加。

住院期间,老师和同学们几乎每天都会来看望我,他们关切地询问我的病情,给我加油鼓劲。

有的同学贴心地给我买文学刊物,让我在病床上也能遨游知识的海洋;有的同学甚至把自己心爱的袖珍收音机送给我,希望能帮我排解病房里的孤独与寂寞。

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下,我终于战胜了病魔。一个月后,我病愈出院,重新回到了充满欢声笑语的同学们中间。

经过这一个月的治疗,不仅折磨我许久的肺炎被彻底治愈,我的体质也有了极大的改善。

这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让我深切地明白,若不是在烟台粮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若不是学校及时伸出援手,若不是老师和同学们悉心的关心照顾,若不是王惠民大夫的精心救治,我或许早已在病魔的侵蚀下生命凋零。

“我是何其幸运,能够成为烟台粮校的一名学子。”

1984年暑假来临,尽管我内心十分渴望能够留校护校,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补贴,减轻经济压力,但一想到去年寒假临阵脱逃的事,再加上今年春天生病又给老师和学校添了太多的麻烦,心中满是愧疚,实在不好意思开口提出留校的请求。

然而,命运再次眷顾了我。

临近放假时,王老师主动找到我,说学校特意安排我留校护校,还让我担任护校小组组长。

听到这个消息,我满心欢喜,愉快地答应了。暑假结束后,我从学校财务处领到了四十多块钱的补助,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到这么多钱。

那一刻,我心里十分清楚,这看似是我劳动所得,实则饱含着王老师和学校对我的变相资助与深切关爱。

△1985年春八三会一班乳山县粮食局实习小组合影留念 前排右一为作者

我是何其幸运,能够成为烟台粮校的一名学子。

在那两年的中专生活里,我时时刻刻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所给予的温暖。

学校不仅传授给我丰富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哺育我茁壮成长,教会我如何为人处世,将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精心雕琢、培养成了一名具有一定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青年知识分子。

烟台粮校,就如同我生命中的温暖港湾,每当风浪来袭,它总是毫不犹豫地为我遮风挡雨,给予我庇护与安宁。

父母给予了我生命,赋予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机会,而学校却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刻,给予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拥有了健康的体魄,这份恩情,重如泰山,比海更深,比天更高,我穷尽一生,也难以报答。

我又是何其幸运,在烟台粮校遇到了那么多德才兼备、和蔼可亲的好老师。

他们知识渊博,在讲台上,他们用智慧的光芒点亮我求知的欲望,是我求知路上的良师;在讲台下,他们如长辈般关怀备至,又如益友般与我倾心交谈,给予我无尽的鼓励与支持。

辅导员王建文老师,还有杨新治、徐寿荣、倪铁城、郭松岗等任教老师,他们对待我,就像父母对待孩子,像兄长对待弟弟,关怀无微不至。

他们常常与我促膝长谈,关心我的学习进展和生活状况,鼓励我要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们的谆谆教诲,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成为我人生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我更是何其幸运,在八三会统一班结识了那么多善良友好、真诚相待的好同学。

同学们从未因为我家庭贫困和身材瘦小而对我有丝毫的歧视,相反,他们待我如同亲兄弟一般,在我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在我情绪低落时,给予我温暖的关怀与鼓励。

他们青春洋溢,充满理想,与我一同分享生活中的快乐,共同分担成长路上的痛苦。他们给予我的无私帮助和精神鼓励,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海洋,让我在那段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与力量,这份情谊,我将永远铭记于心,感恩一生。

两年的中专学习生活,在欢笑与泪水中转瞬即逝。

离校那天清晨,当送我们去汽车站的大巴车缓缓开动,我望着窗外前来送行的老师和同学们,泪水再也不受控制,夺眶而出。

我挥动着双手,与充满欢乐、温暖和无数美好幻想的校园依依惜别,那一刻,心中满是不舍与眷恋,仿佛生命中的一部分正在离我而去。

△1985年7月八三级会统一班师生毕业照 前三排右四为作者

“无论我身处何时何地,我都深深铭记,自己是烟台粮校的一名学子。”

离开学校,踏上工作岗位后,我始终将“明德、立信”的母校校训铭记于心,时刻牢记老师们的殷切嘱托。

在工作中,我脚踏实地,扎实工作,砥砺前行,凭借着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老师们给予我的精神力量,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

回首往昔,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未曾辜负那段美好的青春时光,未曾辜负老师们的辛勤培育和殷切期望。

尽管离开母校已长达四十年,但老师们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却时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仿佛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我:同学们那充满活力的欢声笑语,也时时在我的耳畔回响,宛如昨日。

那宽敞明亮的教室,承载着我求知的梦想;那栋别具一格的宿舍楼,留下了我青春的足迹;还有我经常流连忘返的图书馆,那里的每一本书籍,都曾陪伴我度过无数个充实的时光。

这些熟悉的场景,常常毫无征兆地出现在我的梦中,让我在醒来后,心中满是对母校的思念与眷恋。

一想到母校,我的心里就涌起一股暖烘烘的热流,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无论我身处何时何地,我都深深铭记,自己是烟台粮校的一名学子。

每当有人问起我的毕业院校,我就会毫不犹豫、自豪地回答:“我是烟台粮校的。”

虽然我与母校相隔甚远,不能时常回到那片熟悉的校园,与老师们和同学们相见,但我与母校的心,却始终紧紧相连,从未有过一刻的分离。

当母校由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华丽蝶变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升格为一所全日制普通高校时,我内心的欣喜与自豪难以言表。

从那以后,在回答别人的问话时,我总会多加上一句注释:“我是烟台粮校的,就是现在的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同时,我也深切地感受到,母校始终没有忘记我这个曾经的学子。

今年3月8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日照校友联谊会成立,我有幸被学校聘为名誉会长。

这一殊荣,让我既激动又深感惭愧。

我深知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成就,也未曾为学校做出过什么卓越的贡献,却得到了学校如此高的认可与信任!

校恩难忘,校恩难报。

亲爱的母校,我该拿什么来回报您的深情厚谊呢?

我所能做的,唯有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努力前行,做好自己,让母校宽心、欣慰。

衷心祝愿母校似那常青之树,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始终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愿母校的校园,永远是知识的肥沃土壤,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材;永远是学子们心灵的温暖港湾,给予每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以力量与支持,成就更多璀璨辉煌的人生。(撰稿:赵加荀 审核:杜林梓 孙芹宝 值班审核:梁倩

编辑: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版权所有Copyright2011 鲁 ICP 备 0905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