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 为庆贺学校五十周年校庆,集中展示学校育人成效,搭建校友与母校沟通的桥梁,凝聚各方社会力量,提升榜样引领作用,积极营造真就业、早就业、就好业的良好氛围,自今日起,学校将刊发《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五十周年校庆校友风采展暨十大就业典型人物系列报道》,并热烈欢迎五湖四海的校友与学校联系,常回家看看。
今日刊发第九期——创办辅导机构带动20+毕业生就业,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号召,创办公司推广清洁能源,每年节约碳排放64085吨的优秀创业人宋祥腾的故事。
宋祥腾,文化旅游学院2017届毕业生,创办辅导班帮扶困难学生;创办山东中凯电力有限公司,专注于工商业及户用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与运营。

奋斗筑基:在汗水与坚持的磨砺中积蓄成长力量
宋祥腾的大学时光,始终围绕着“奋斗”二字展开。在学业上,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课堂上专注听讲、勤做笔记,课后总能在图书馆或实验室看到他的身影。
为了吃透专业知识,他常常带着厚厚的教材和习题册,从清晨待到闭馆,遇到疑难问题便主动向老师请教,甚至在教研室门口等上一两个小时,只为求得一个清晰的解答。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让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连续三年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还多次斩获“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等荣誉称号。
在学科竞赛中,他更是展现出极强的钻研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备战省级竞赛时,他不仅要攻克个人赛的理论难点,还要协调团队赛的方案设计与分工。为了优化竞赛模型,他和团队成员反复推演数据、调整参数,常常在实验室待到深夜,饿了就啃面包充饥,累了就趴在桌上小憩。
最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高效的团队配合,他不仅拿下个人一等奖,还助力团队夺得团体二等奖。这些荣誉并非偶然,而是他在无数个日夜中,用专注与坚持浇灌出的成果。
学业之外,生活的责任让他更早地体会到实践的意义。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需要承担自己和弟弟的学费与生活费。为此,他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教育机构的代课老师到工程现场的辅助人员,他尝试过多种工作。
在代课过程中,他发现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在课后辅导资源上的差距——很多农村孩子因缺乏系统辅导,基础知识薄弱,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工程现场实践时,他接触到许多农民工家庭,更深地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对这些家庭的重要性。这些经历不仅让他实现了经济独立,更让他在与社会的碰撞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用教育为更多农村孩子搭建成长的阶梯。
大学三年,他不仅攒足了学费和生活费,更积累了远超同龄人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认知。这种在汗水与坚持中淬炼出的韧性,为他后来扎根乡村教育、开拓事业版图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初心扎根:在家乡与教育的沃土上播撒希望种子
2017年大学毕业后,宋祥腾拒绝了城市企业的工作邀请,毅然回到家乡临沂。在他看来,城市不缺一个优秀的从业者,但家乡的农村孩子却急需优质的教育资源。
带着“振兴乡村教育”的初心,他决定创办一家面向农村中小学生的辅导机构,解决当地孩子“上学难、辅导难”的问题。
创办初期的困难远超预期。启动资金仅有他大学期间攒下的积蓄,场地只能租用村里一处闲置的旧校舍,墙皮斑驳、设施简陋。为了节省开支,他亲自粉刷墙壁、修缮桌椅,一点点将这个简陋的空间改造成能容纳几十个孩子的教室。
招生时,不少家长持怀疑态度:“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能教好孩子吗?”面对质疑,他没有过多辩解,而是推出“免费试听两周”的方案,用实际教学效果说话。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既是管理者也是授课老师,每天清晨便到校备课,白天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轮流授课,晚上批改作业到深夜。
他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补课。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主动减免学费,甚至自掏腰包为他们购买学习资料。
有一次,他发现一名学生因父母外出务工、缺乏照顾而经常迟到,便每天早上绕路去接孩子上学,这一坚持就是两年。
随着教学效果逐渐显现,学生数量从最初的十几个增加到500余人,辅导机构的规模不断扩大。他开始招聘本地的本专科毕业生加入教学团队,不仅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还定期组织培训,提升教学能力。
如今,这些年轻教师已成为机构的中坚力量,用专业和热情守护着农村孩子的求学梦。
在管理上,他始终将“教学质量”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团队严格备课、定期教研,确保每一堂课都有实效;同时建立家校沟通机制,每周与家长反馈学生情况,共同助力孩子成长。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让辅导机构在当地积累了良好口碑,成为许多农村家庭信赖的教育港湾。
多年来,他始终铭记在校期间学校和老师们给予他无私的帮助,也希望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所以他坚持将机构利润的一部分用于帮扶困难学生,累计为上百个家庭减免学费,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更多角落。

担当铸魂:在疫情与考验的淬炼中彰显赤子情怀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也给辅导机构的运营带来冲击。
在这特殊时期,宋祥腾展现出了强烈的社会担当。他深知武汉作为疫情重灾区,物资短缺问题严峻,于是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辅导机构的日常管理托付给合伙人,自己则全力投身抗疫支援。
他拿出多年积蓄,联系货车、采购物资,亲自驾车奔赴武汉。作为志愿者,他的主要工作是在物资转运点参与接收、分拣、配送防疫物资。
当时的武汉,防疫形势紧张,转运点的工作强度极大,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防护服、口罩、药品等物资,从清晨忙到深夜是常态。厚重的防护服不透气,穿上没多久就浑身湿透,护目镜上的雾气常常影响视线,但他从未叫苦叫累。
在武汉的一个月里,他每天的工作流程高度紧张:核对物资清单、协调运输车辆、与接收单位对接,确保每一批物资都能及时送达需要的地方。有时遇到物资捐赠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他还要主动联系捐赠方和接收方,反复沟通确认细节,避免出现疏漏。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守望相助”的力量——无论是凌晨送来热饭的社区居民,还是并肩作战的志愿者伙伴,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疫努力。
完成支援任务返回家乡后,他按照要求进行居家隔离。隔离期间,他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通过视频会议关注辅导机构的线上教学情况,同时反思这段特殊经历带来的启示:
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只要凝聚起来,就能形成战胜困难的强大合力。这种认知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用行动践行责任”的信念。
创新拓路:在绿色与发展的浪潮中开辟事业新篇
疫情隔离结束后,宋祥腾在继续经营辅导机构的同时,敏锐地捕捉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带来的机遇。
他意识到,发展清洁能源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更是关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事业,于是决定创办山东中凯电力有限公司,专注于工商业及户用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与运营。
公司成立初期,他面临着不少挑战:光伏行业技术门槛高、前期投入大、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快速打开局面,他深入研究行业模式,结合市场需求创新推出“EPC+F(工程总承包+融资)”及投融建一体化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允许合作企业无需先行支付大额建设资金,而是通过后期电费收益分期支付,有效降低了企业参与光伏项目的门槛,很快吸引了众多客户。
为了保证项目质量,他注重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先后与天合光能、阿特斯、通威股份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确保光伏组件、逆变器等核心设备的品质;同时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从电站设计、施工到运维全程严格把控,保障电站的发电效率和稳定性。
凭借稳健的运营和可靠的服务,公司业务迅速扩展,覆盖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广东、海南、贵州等十几个省份及直辖市。
在项目承接上,公司先后完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2023年承接的中国核工业集团山东盛阳11MW分布式光伏项目,采用了高效单晶组件,年发电量可达1200万千瓦时;2024年承接的苏州中鑫集团聊城新泺机械5999KW项目,通过屋顶光伏与企业用电需求的精准匹配,为企业节省电费支出30%以上。
2024年起,公司战略重心转向自投光伏电站,通过自主投资、建设、运营光伏项目,实现长期稳定的收益。
截至2025年5月31日,公司已投建并网的自投光伏电站达30MW,拟投建项目20MW,EPC项目30MW;2025年上半年,累计投建并网项目60MW,年减排二氧化硫2160吨,节约碳排放71784吨,营业额达5000万元。
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发展实力,更彰显了其在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中的积极作用。

信念为灯:在挫折与探索的征程中照亮前行方向
回顾多年的创业路,宋祥腾坦言并非一帆风顺。从辅导机构创办初期的资金紧张、生源不足,到光伏事业拓展中的技术瓶颈、市场开拓困难,他多次面临挑战,但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应对。
他常说:“失败是创业的常态,重要的是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保持追求卓越的勇气。”
在他看来,教育和清洁能源是两项相辅相成的事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清洁能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两者都承载着他对“创造价值”的追求。
因此,他始终在两项事业中保持平衡——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到辅导机构了解教学情况,确保教育质量不松懈;同时带领中凯电力的团队深耕光伏领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对于未来,他有着清晰的规划:在教育领域,计划三年内将辅导机构的服务范围扩展到周边五个县区,新增10个教学点,覆盖更多农村学生,并引入信息化教学设备,提升教学效率;在光伏领域,力争到2030年实现自投光伏电站规模突破100MW,年减排量超过100万吨,同时探索光伏与农业、储能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为“双碳”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一路走来,宋祥腾始终怀着感恩之心:感恩家人的支持让他能够专注事业,感恩母校的培养和老师们的悉心教导,感恩团队的付出让事业得以发展,更感恩社会给予的机遇让他能够践行责任。
他认为,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时代的背景,只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
宋祥腾的经历,是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勇于担当的缩影。他用汗水浇灌成长,用初心守护希望,用担当回应考验,用创新开拓未来,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篇章。
他的故事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只要心怀信念、脚踏实地,就能在责任与使命的指引下,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学长寄语: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站在时代浪潮中,愿你们永葆求知的热忱与脚踏实地的韧性。我曾以教育星火点亮乡村孩童的梦想,用绿色技术为家乡山河添彩,只因坚信知识当反哺乡土、创新必赋能未来。无论前路是荆棘或坦途,既要有破局突围的勇气,也要有躬身耕耘的担当。愿你们以青春为笔,在祖国大地上书写“向上生长”与“向下扎根”的答卷——心向山海,步履不停,新时代的答卷人终将在奋斗中定义生命的重量!(通讯员:孙超群 撰稿: 姜雨欣 杨震 审核:张爱惠 孙琳 杜林梓 值班审核:孙芹宝)